学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时 认 识 厘 米
- 2020-09-02
- 作者: 石老师
- 分类目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这一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例2 先借助厘米尺感知1厘米有多长,再通过比画、比较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同时认识表示厘米的字母符号“cm”。 借助估计图钉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一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3 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生用厘米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法与学法
1.运用设疑引入法创设认知冲突,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引导探究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巩固练习法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交流归纳法、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讨论总结法。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相声导入:
课件播放郭德纲与于谦表演的《卖布头》片段。
出示几句关键台词:
郭:真正烟薰皂,烟煤搀煤灰,……什么汽车马车飞机那迫击炮那机关枪都追不上它,怎么回子事?
于:怎么回事啊?
郭:刮跑啦。
于:那不废话嘛!可不刮跑了嘛!
郭:那位先生说,卖布头儿的,多少钱一尺?站稳脚儿,庹一庹尺寸,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
于:诶,连我一块儿卖啊!
教师问:听了相声,笑一笑后,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郭德纲说的“庹一庹、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是什么意思?
学生叽叽喳喳地回答。
教师:很不错!一庹就是两臂左右平伸,掌心向前,两手指尖之间的距离。古时人们用庹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庹五尺长,两庹这么一丈,三庹一丈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人用庹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品析:运用相声片段引入,情景有趣,引导学生在笑声中思考,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很自然地由“庹”的认识进入长度单位的探究学习中,不留任何做作痕迹,感悟数学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情景)大头儿子看到学校的小栏杆坏了,想让小头爸爸帮忙重做一个,他身边没有任何工具,只好用手指一拃、一拃地量起来,正好5拃。他回家要求爸爸做5拃长的小栏杆。师:你们觉得,大头儿子的做法可行吗?你想到用身边的小物体来量物体的长度吗?
【品析:通过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和情景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
参与到大头儿子所遇到的问题情景中,思考“拃”的含义、用“拃”测量的方法
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问题。】
儿歌导入:
师:同学们的文具盒里都有一把小尺子,可是我们平时学习很少用到它。它有什么用途呢?还是让儿歌来告诉我们吧!课件出示儿歌:小尺子,细又长,测量东西本领强。比一比,量一量,分清宽窄和短长。
师:儿歌告诉我们,尺子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短和宽窄的。人们为什么要用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短?怎样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短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课题:
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品析: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了解尺子的作用,并通过“比一比,量一量”强调这节课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操作,引发了学生对测量长度的学习欲望,情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在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教学例1。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2)介绍“1拃”的长度。教师示范1拃(尽量伸直手指,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作“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有多长。
(3)学生测量。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几拃,指生汇报。
(4)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有什么发现。
(5)讨论: 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
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方法拓展。
(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选一选:选用不同的物品(1角硬币、曲别针、小正方形积木、学具等)作标准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每人选一样,量一量,分几个小组进行。
教师指导: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端对齐。
学生汇报自己的测量结果。
教师归纳: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选的标准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物体的长度。
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然后交流发现了什么。(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时,测量结果可能与事实不符)
(3)用相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全体学生用小正方体测量数学书的长度,汇报结果并总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4)对比分析。
方法 | 测量结果 |
用不同物品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 不同 |
用不同物品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 不同 |
用相同物品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 相同 |
3.方法总结。
(1)通过上面的实践操作,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样的情况时,该怎样处理呢?小组同学互相讨论,然后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通过测量操作,我们发现,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结果会不同;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不同物体的长短,所以确定统一的长度单位是非常必要的。(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品析:由古人原始的测量长度的方法引入,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并亲自实践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发现测量结果不同,产生认识冲突。教师继而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研究,发现所用测量工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测量结果,在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师:平时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
学生自由说。课件适时出示各种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一把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课件出示直尺)
生1:直尺上有小竖线。
师:直尺上有长短不一的小竖线,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叫“刻度线”,今天我们只研究最长的刻度线,也就是厘米刻度线。
生2:直尺上有数。
师:这些数叫“刻度”。第1条厘米刻度线对着的是刻度0,它在直尺的最左端,表示起点。“cm”这两个英文字母表示“厘米”,厘米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
教师边结合学生回答边讲解,同时出示课件。
2.认识1厘米。
(1)认识:在直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1的长度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的长度也是1厘米。你能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对,每相邻的两个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找找:自己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并说一说。
(3)比画:用手势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可以到自己的直尺上去比一比。
(4)举例: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大约长1厘米的东西?课件出示实物,如图钉、田字格等。
(5)度量:老师的这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也大约是1厘米呢?请你用尺子去量一量。
(6)小结:刚才认识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刻度0到刻度6是多长呢?原来刻度0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在直尺上比画出3厘米、8厘米和10厘米。
【品析:在教师的参与、指导下,学生通过指、比、选、举例等大量的操作,感知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为了让学生加深对1厘米长度的认识,在头脑中真正建立1厘米的表象,教师从实际出发,让学生观察、回想生活中见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开动脑筋,捕捉生活中的实例,将所学知识和
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1.量纸条长度。(整厘米数)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厘米,下面我们就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课件出示例3图。你能读出纸条的长度吗?纸条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小结:纸条左端对着刻度0,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学生拿出学具,分组测量学具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指一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 判断:下面的测量方法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一些关于易错量法的题目。
【品析:动手操作是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之一,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教学效果:一是“启智”,使学生心灵手巧;二是“明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教师不满足于使学生学会一般的测量方法,而是让学生通过对判断题的辨析,认识测量方法的条件性与灵活性,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学习了例1、例2和例3,学生对厘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对测量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质疑:测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从刻度0开始测量吗?如果是一把断尺,没有刻度0怎么办?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课件出示用断尺量铅笔的长度及量一量练习题。
小结:为了方便读数,我们通常从尺子的刻度0开始测量;也可以把物体的一端对准任何一个整刻度,数出物体占了多少个大格,就是多少厘米。
【品析:这是对新知识的延伸,通过这一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思考问题,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回忆1厘米的长度,总结测量方法的儿歌,提出要求:回家找一找自己身边还有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直尺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在努力地主动获取知识,1厘米有多长?他们亲身实践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他们动手操作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形成了技能,还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不足之处是质疑的问题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深化了,可能有些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但也能大大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