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第二单元 第2课时 进 位 加
- 2020-09-02
- 作者: 石老师
- 分类目录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内容简析
例3 仍然以“参观博物馆”的情境图为背景图,解决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同时解决35+37的竖式计算。需要让学生通过小棒的操作,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只是两位数的加法,不存在连续进位的情况,只要解决了“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问题,难点也就突破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活动中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3.在情境中体验加法计算的价值,在探究中培养迁移、类比、推理的能力。
4.体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理解“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通过在学生熟知的情境中展开探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算理,在知识迁移中体会笔算加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2.本课时学生通过直观操作、交流思路、思考比较、迁移类推,正确理解进位加的算理与方法。
承前启后链
|
|
|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复习导入:
1.口算接龙。(出示口算卡片)
43+5= 35+4= 4+63= 53+5=
8+61= 35+50= 56+2= 42+7=
2.笔算下列各题。
说一说计算过程。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关键把哪个数位对齐?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笔算加法,看看今天的笔算加法跟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板书:笔算加法)
【品析:通过复习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加法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既是对旧知的复习,也是为本堂课学习“进位加”做好铺垫。】
情景导入:
在我们的校园里,像这种美丽的樱树一共有35棵,松树有37棵,紫荆花一共有26棵。看着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的不是加法问题,师问:你能提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课件出示图片。
樱树35棵 松树37棵 紫荆花26棵
师: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一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好吗?(屏幕出示)
樱树和松树一共有多少棵?
【品析:从学生所熟悉的美丽校园导入新课,配以漂亮的课件展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感觉新鲜又熟悉,同时给课堂增添了一份亲切感,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喜欢上了,有利于后面新知识的学习。老师让学生自主看图,提出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问题的能力,也体现了课标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的推理能力”的理念。】
对比导入:
出示,请同学们拿笔算一算,指名说计算方法,强调笔算加法从个
位算起。现在老师变一个小魔术,教师擦掉数字4,换成9,现在请你再算一算。学生很快发现了个位满十。
师:个位满十了怎么办?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笔算加法的知识。(板书课题)
【品析:通过一组对比笔算题,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欲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领学生分析教材第14页例3中的主题图片,提取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的问题。
(1)课件呈现主题图,读取主题图中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学生汇报,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4)列出算式:35+37=
你想用什么办法算出得数?小组合作来试一试吧!
【品析: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
◎小组合作,探究算法。
方法一:用小棒摆。
(1)学生汇报演示。
(2)结合学生的操作,重点交流5根加7根得12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1捆再和原来的6捆相加。
【品析:借助摆小棒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为竖式计算做准备。】
方法二:列竖式计算。
师:刚才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想一想,怎样用竖式计算呢?要注意什么?
(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讨论:5加7满十后怎么办?在竖式中怎么表示?
师:个位上5加7等于12怎么写?
让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一起结合摆小棒的方法和竖式进行比较,重点说明如何进行满十进1。
教师小结:个位上5加7得12,把其中的10看作1个十,进到十位,叫“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在十位上的3的右下角写一个小1,表示1个十,和的个位上剩2。
师:再算十位。十位上3加3得6,加进位的1是7,和的十位上写7。
师生小结: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品析: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计算的方法,体现方法多样化,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在学生操作实践的基础上,详细讲解5加7得12,向十位进“1”中“1”的写法。一方面结合摆小棒理解笔算进位加法的算理,另一方面又突出了竖式中进“1”的写法,如果有的学生从十位加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突出了教师的指导地位。】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一:我们今天学的加法与以前学的加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明晰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区别,揭示课题,同时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和认识。
质疑二:你在列竖式计算时,是从哪一位算起的?为什么要从个位算起?如果从十位算起,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通过从十位上算起计算37+35,发现这样计算很繁琐。
【品析:质疑一,通过对比,明确了今天学的内容是进位加以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区别,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确了什么时候加小1,什么时候不加小1;质疑二让学生从十位加起,发现从十位算起,因为个位要进1,所以很麻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优化整合,加深了“从个位算起”这一算理。】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笔算进位加时要注意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
课堂小结: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问题:如果是两位数减两位数,该怎样计算呢?
【品析:通过师生交流、归纳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会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了,怎么办呢?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算理、通过摆小棒,满了十根先把它们捆在一起,找到计算这道题的关键。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进位加法,我提出质疑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即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要加强训练。在今天的课堂上,摆小棒这一过程显得有些快,学生展示出的是一个结果而忽略了算的过程,这时我应该引导学生清楚地摆两个加数,或许会摆得更好,也会很好地为下面讲解满十进1的算理作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