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小学阶段最该培养孩子的哪些学习能力,记忆是其一
- 2018-11-01
- 作者: 石老师
- 分类目录 小学教育文章分享
语文、数学、英语,作为各个年级的基本,一直都是学生学习清单上的重要项目。既然各个年级都要开设这三科,肯定有其理由。
但如何将其学好,却是不少老师、家长头疼的问题。那么,在这三科当中,哪些能力比较重要
一、语文
1、作文能力在小学就要培养好
中学阶段实际是没有多少时间练习作文的,老师关于作文的作业也很少。而作文的能力是要长期积累的,需要多写。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要争取作文过关。错别字问题在小学就要解决,错别字太多,直接拉低评分的档次。
对策:
①让他们知道写作来源于生活,小学生的特点是敢于幻想,我们应该鼓励支持他们大胆的去想象,去比喻,而不是对他们的“异想天开”一概否定,我们要肯定他们的想法与进步。
②表扬他们让他们对写作充满信心,这样他们才会对写作感兴趣。
2、认真书写的习惯
字迹工整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学科,卷面的整洁是导致扣分的一个普遍因素。开始形成认真的习惯保持较容易些,但是潦草了再变认真就难了。
对策:
①正确引导,经常提示,培养良好的坐姿习惯。
②读帖是指临摹者在写前对字帖静观默察,细想体味,对范字形成清晰的印象,做到成“字”在胸,意在笔先。
3、阅读
阅读是初中语文考察的重点,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所以,小学多看书是比较重要的。而且早些涉及文言文也是必要的。我自己在小学阶段就看了些《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类似古文的书,所以,文言文学习对我来说一直较为轻松。小学阅读注重兴趣,不必过早、过多地练习做题。
对策:
①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②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
③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二、数学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小学和初中数学的联系不大。但是有些事情,从小学就要关注。
1、基本代数运算要过关
我辅导初中生的时候,发现有的孩子代数运算不过关,导致数学、物理、化学都受到影响。有时开始错了一点儿,就会导致后面的全错。所以,失分很多。有时是习惯不好,在演草纸上演算比较潦草,书写不清楚,结果自己给自己下绊子,很容易搞错。有时是因为不注意随时化简;有时是因为不清晰严谨,匆匆忙忙的。这些从小学就要培养,养成习惯再改就难了。
对策:
①培养学生观察自己身边客观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提高小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
②引导学生参与建立概念的全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发展了思维品质。
③引导学生了解、认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对题目的理解能力
这个能力在所有学科都有用。初中语文、数学、生物、政治、地理、物理、化学都用得到。很多失分是因为理解题目的能力不好。所以,从小学开始培养是有必要的,可以从数学应用题入手。很多家长认为要通过阅读书籍来提高,我觉得那太间接了,需要专门的训练——应用题的训练。这个以后我会专门写博文论述。
对策:
①把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编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应用题,进行讲解或练习。
②题目应该尽量来源于学生身边,充满着生活情趣,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解答应用题的兴趣。
三、英语
英语更是长期的积累,词汇语法内容很多,所以,早早打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为初中节省时间。
有的家长小学就开始让孩子学初中的,初中就开始学高中的。虽然看起来是在增加学业的负担,不过可能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就像刚上小学的时候,如果有一定基础,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都是有必要的。
对策:
①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听、说、读、唱、玩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初级语感、语音及语调,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②运用各种具体、形象的事物和各种生动、活泼的情景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作为教学内容的语言材料,引发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在感知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语言的理解。
③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回家后阅读适合小学生的英语小报刊,听录音磁带,用英语与爸爸、妈妈及周围的同学对话,多听多说,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我个人虽然不觉得一定要提前学习,但是小学学习的阶段,如果在完成学业的同时,顺便培养了这些能力、储备了这些知识也是不错的。
毕竟,我们是要面对现实的!
实践出真知,希望有很多丰富实践经验的初中家长能够批评指正,加以补充,提出更好的建议!
四,大脑记忆训练。
经常有学生对我说:我最害怕文科要求背记的内容,头天晚上背了半天,第二天醒来,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住。我昨天下午背了半天政治题,怎么今天测验还是不会?这其实是一个记忆遗忘规律的问题,正确认识这方面的理论,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将会给你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时间律: 研究表明,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外语单词记忆为例,第一次可能几秒钟;第二次、第三次就可能由几分钟到几小时;再重复就能几天,甚至几个月。重复次数越多,记忆时间就越长。
关于大脑的记忆,有些事实是已经被科学家证实了的,我们可以加以利用:
1、大脑喜欢色彩。平时使用高质量的有色笔或有色纸能帮助记忆。
2、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做点其他事情,10分钟后再回来继续学习,效果会更好。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3、大脑需要休息,才能学得快,记得牢。如果感到很累,先拿出20分钟小睡一会儿再继续学习。
4、大脑喜欢问题。当我们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把该问题的原理记得更清楚、更牢固。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5、大脑和身体有它们各自的节奏周期。一天中大脑思维最敏捷的时间有几段——如上午9点钟至中午12点钟,下午3点钟至5点钟,以及晚上8点钟至10点钟——如果能在大脑功能最活跃的时候学习,就能节省很多时间,会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6、压力影响记忆。当受到压力时,体内就会产生皮质醇,它会杀死海马状突起里的脑细胞,而这种大脑侧面脑室壁上的隆起物在处理长期和短期记忆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压力影响记忆。最好的方法就是锻炼。
7、大脑需要重复。每一次回顾记忆间隔的时间越短,记忆的效果越好,因为多次看同一事物能加深印象,但只看一次却往往容易忘记。这里要强调一下记忆周期,或者叫记忆规律——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并想迅速掌握它时,除了经常应用以外,要想在大脑里保留永久记忆,那么不妨试试这个时间规律:
10分钟—→半天—→全天—→三天—→一周—→一个月—→三个月—→……
也就是说,第一次复习后,10分钟内最好再看一遍;然后是12小时后、24小时后、三天后……这样不断加深你的记忆,相信到最后你想忘掉它也是不可能的了。
但也不能盲目的,没有方法,方法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