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第二单元位置 第1课时 上、下、前、后
- 2020-09-02
- 作者: 石老师
- 分类目录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内容简析
教材在具体的场景中呈现“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初步学会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方位,知道“上”的位置高,“下”的位置低,面对的位置是“前”,背对的位置是“后”。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
2.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感受它们的相对性。
3.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上是指高处,下是指低处,面对着的是前面,背对着的是后面,再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讨论,并且应用物品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法:
师:布置预习时,老师让同学们做了一个小调查,谁能说一说教室的上面有什么?教室的下面有什么?
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师:谁再说一说教室的前面有什么?后面呢?
学生汇报并由此导入本课课题,教师板书:上、下、前、后。
【品析:利用学生身边现实的情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学习“上、下”“前、后”奠定基础。】
多媒体课件展示法:播放课件,画面显示长江大桥上车船往来的情景,有火车、汽车、轮船等。教师导语:图上有车、有船,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啊!同学们注意观察一下,大桥上有什么?大桥下有什么?货车前面有什么?货车后面呢?由此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通过展示教材上的情景图,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便于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促进了师生互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
歌曲导入法:教师请一名学生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歌词: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并提出问题:天上有什么?白云下面有什么?在学生回答后导入本课课题。
【品析:利用学生爱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歌词,让他们在快乐的活动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和学生共同观察教材第9页的情景图,提取图中已知信息,并找出待解决问题。
◎两个物体的“上、下”位置关系。
(1)整理从中获得的信息。
①图中的交通工具有、、、和。
②这几种交通工具处在不同的位置上。
(2)鼓励学生描述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桥上面有什么?火车下面有什么?货车的前面有什么?后面呢?
【品析: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加上情景图,能比较直观地判定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使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
只要学生能表达得比较清楚就应给予表扬。
位置关系描述:
(1)从和的位置看:在的下面,还可以说在的上面。
(2)从和的位置看:在的下面,在的上面。
(3)从 和 的位置看: 在 的下面, 在的上面。
小结:“上”是指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下”是指位置在低处的,跟“上”相对。
【品析: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利用情景图,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了解到上、下位置的相对性。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在教师的引导下感知上和下的关系以及上和下的相对性,培养他们的综合判断能力。】
◎顺承知识点一,研学知识点二。
在总结知识点一的基础上,老师提问:怎样区分“前后”?
◎两个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1)继续观察教材第9页情景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桥上的汽车排成一列,有前后位置关系。如下图:
(2)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的前面有,的后面有,可以看出是参照物;也可以说的前面有和,的后面有和,这时参照物有了变化分别是和。
小结:面对的方向是前,背对的方向是后,前和后是相对的。二者相互依存,不能独立存在。
【品析: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想象、去表达。】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深刻地理解和熟练掌握“上、下”“前、后”位置的相对关系,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进行系统整理。
质疑:怎样才能确定参照物?
学生在一起讨论,联系上面学过的知识,总结出方法:“在”字后面是谁,谁就是参照物;或者“的”的前面是谁,谁就是参照物,找准参照物是判断位置关系的前提。
【品析:在判断位置关系时,找准参照物是关键,记住“在”和“的”这些关键字,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是不明白的呢?”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回顾“上、下”“前、后”的相关内容,知道“上”和“下”是相对的,“上”的位置高,“下”的位置低;“前”和“后”也是相对的,面对的位置是“前”,背对的位置是“后”,然后衔接下节课学习任务,思考如下问题:
怎样确定“左”和“右”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创设熟悉的情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和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更深
刻地理解和掌握上与下、前与后的位置关系。
本节课的内容,如果只靠教学理论灌输给学生,效果会大打折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会使课堂教学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