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
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 2020-09-04
- 作者: 石老师
- 分类目录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说说自己在暑假中的收获。
2.了解上学期的成绩,明确取得好成绩的原因,确立自己本学期应有的学习态度。
3.了解本册教科书的结构,培养学习兴趣。
4.对自己提出新要求,对照“课堂常规细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师:暑假生活结束了,我们进入了六年级,这是小学的最后一年,希望同学们珍惜这最后的小学时光,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请读下面的小诗,相信它会给你带来特别的感受。
2.出示课件:
再见,童年!
听,操场上的嬉闹声,
听,外出时的欢笑声;
听,比赛时的呐喊声,
听,军训时的口号声。
所有欢声笑语,
在此时此刻,
被谱写成爱的篇章。
看,同学们的你追我赶,
看,老师们的认真批改;
看,园丁们的细心灌溉,
看,干净而亮堂的教室。
所有美好事物,
在此时此刻,
被定格在你我心中。
两千一百九十天,
有欢笑,
比赛获胜的欢笑,
外出秋游的欢笑……
有泪水,
同伴受伤的泪水,
你我争执的泪水……
欢笑与泪水,
成为小学六年生活里,
最美好的回忆。
3.教师范读,然后师生合作诵读。
4.师:小学六年,两千多天的喜怒哀乐,多么值得铭记!珍惜我们最后的小学时光吧!
二、说说暑假的收获。
请学生讲述暑假中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可以说说游玩的经过,可以说说出人意料的小插曲,也可以说说新的收获。
交流时注意:要引导学生说出在享受快乐的暑假生活时收集到了哪些语文信息或用到了哪些语文知识。(体会语文知识的无处不在,感受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表扬那些在发言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同时表扬那些在假期中语文作业完成得出色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其他同学。
师:大家想想,新学年第一课,老师为什么表扬这些同学呢?(因为他们认真、踏实,都是学习中的有心人)
讨论:为了学好语文,我们应该怎样向他们学习呢?
寄予希望:希望同学们都能向身边的这些有心人学习,争取新学期更上一层楼。
三、分享学习经验。
1.分析讨论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
2.请成绩优异的学生分享经验,了解他们取得好成绩的原因。
3.总结取得好成绩的诀窍:平时踏实学习,认真完成作业,多复习。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上课专心听讲,回家认真复习,不搞小聪明,不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出示课件)
四、了解本册教材内容。
师:接着,让我们轻轻打开语文书,翻开目录,看着目录说说你们和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次见面的感受。
1.这本书一共有多少篇课文?共分为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又由哪几部分构成?
2.初读课题,你能说说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什么主题来编排的吗?指名回答,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第一单元 触摸自然
第二单元 革命岁月
第三单元 有目的地阅读
第四单元 小说,生活的影子
第五单元 围绕中心意思写
第六单元 保护环境
第七单元 艺术之美
第八单元 走近鲁迅
师:针对这些内容,在新的学期里你们有什么新打算?
五、师生齐诵。
师:再有一年的时间你们就成为中学生了,在小学的最后阶段,你们要更加努力。(出示课件,师生齐读)
在风中跌倒,
在爱中流泪,
在生命中感动。
漫漫旅程,
如果我们能敞开宽阔的胸怀,
鼓起真爱的勇气,
美好的追求,艰难的挫折,
也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年少的我们,
渴望拥有梦想,
因为我们知道,
平淡的人生如果缺少对自身价值的肯定,
生命的花朵就难以绽放。
在漫漫人生旅途中,
给自己一个自信的理由吧,
放飞自己心中的梦想!
六、教师寄语。
春天,花开了,树绿了。
秋天,花谢了,树叶黄了。
同学们,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树叶黄了有再绿的时候,而人生的春天只有一次!珍惜我们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为自我完美而努力吧!
【板书设计】
开学第一课
1.分享学习经验
2.走进本册教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养成“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良好学习习惯。
2.掌握搜集资料的常用方法,知道处处皆学问,遇到不理解、不清楚的地方,都应虚心向人请教,争取弄懂弄明白。
3.培养搜集资料的兴趣,锻炼辨别资料、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认真观察图片,结合平时的学习经验,了解搜集资料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要参加“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的辩论会,该提前作些什么准备?(搜集有关资料等)
2.引导学生说说搜集资料的好处。
3.小结:搜集资料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因此,我们应当养成勤于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二、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
1.出示课件:两幅图片。
两幅图上的学生分别在哪儿?在干什么?
(第一幅图中的学生在电子阅览室查阅资料,并将查到的资料抄录在笔记本上。第二幅图中的几位学生在学校的图书馆搜集资料,有的在查阅,有的在摘抄,他们都很专心,还有一位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誊抄、粘贴到活页纸上。)
2.搜集资料有很多种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幅图,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资料。
交流:可以通过翻阅报刊、网络检索、参观展览、采访相关人士等途径来搜集资料。
师:你还有哪些搜集资料的方法?(讨论后再交流)
3.搜集资料有哪些常用方法呢?
观察第二幅图,然后交流、归纳。(出示课件)
(1)做摘抄笔记,即把你认为有价值、有意义、感兴趣的文字摘抄下来。(最好分类摘抄,这样便于查阅)
(2)制作资料卡片,这样有利于资料分类。
(3)拍照片。把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制成图片墙,以这种形式来积累。
(4)编辑剪报。把搜集到的各方面资料制成小报,以这种形式来积累。
(5)引导学生了解还有录像、录音、复印等搜集资料的方法。
三、布置作业。
今后我们要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两周后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
【板书设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
学会搜集资料
方法:做摘抄笔记
制作资料卡片
拍照片
编辑剪报
录像、录音、复印……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认真观察图片,懂得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多问的道理,逐步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课件:图片。
齐读“不懂就问”。
2.指导学生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观察图片。
(1)第一幅图上有什么人?在哪里?在干什么?
(2)第二幅图上的地点是哪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3)第三、四幅图上的地点是哪里?你是怎样知道的?有哪些人?他们正在干什么?
二、组织讨论,使学生懂得如何做到“不懂就问”。
1.观看图片后,你明白了什么?
(1)遇到不懂的问题、不清楚的地方,要大胆地向他人请教。
(2)只要有不懂的地方,都要敢于问,不管是在学校里,在家里,还是在其他地方。
(3)可以问老师,问家长,问解说员,问本班同学,问其他班的同学……一句话,问所有懂的人。
(4)可以问课本上的问题,也可以问报刊上的问题,还可以问书本之外的问题。
(5)处处留心皆学问。
2.讨论:假如遇到不懂的问题不问,或者不懂装懂,结果会怎么样?
3.请学生说说今后的打算。
三、总结。
同学们,不懂就要问,只要留心,处处皆学问。课本中、生活中,只要自己有疑问,都可以向别人请教。只要是自己动了脑筋仍不能解答的问题,都可以向别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同学也可以成为老师,谁能解答问题,谁就是老师。不懂就要问,“多问”是与“勤学”联系在一起的,平时我们常说的“勤学多问”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设计】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1)
不懂就要问——勤学多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草 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草原美景,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毯、陈”等8个字,会写“绿毯、线条”等18个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并根据阅读的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说说你知道的描写草原的诗句或歌曲。
2.出示课件:音频《天堂》。
播放腾格尔的《天堂》,将学生带入辽阔草原的境界。
3.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知那独特的民族风情吧!
设计意图:
由腾格尔的《天堂》引入《草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生字词。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什么内容?给课文划分层次。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4.出示课件:课文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三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初入草原,作者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些景物来写?
(2)抓住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
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学生自学并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课文内容,出示课件:
(1)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抓住天空、草地、小丘、羊群、骏马等景物来写。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2)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引导学生体会草原之美。
②指导学生读出愉快的心情。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①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②联系上下文体会“并不茫茫”的意思。
③读了这句话,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写法,描绘了草原的美丽风光。
②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设计意图:
小丘是绿的,羊群是白的,抓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指用线条画出轮廓)
老舍先生善于观察,他把这绿色的小丘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句子五: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骏马和大牛好像在回味着什么,这样写说明了什么?(从动物的表现写出了草原很美)
设计意图:
让学生联想骏马和大牛在想什么,进一步感悟草原的美丽。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①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草原的景色很美)
②假如你置身于广袤的草原,(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的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在下面。
这种境界,既 ,又 。
设计意图:
在学生理解、体会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为之陶醉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刚才,我们跟随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本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本文的语言细腻清新,想象丰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
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6.美好的画面值得观赏,更值得我们用心来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记忆深处吧!(齐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学生通过文字在脑中构建画面,去想象草原的美,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四、课堂总结。
作者于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下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近草原人民,感受他们的纯朴善良!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体会“蒙汉情深”。
2.研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喜迎远客、主客联欢。
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方面的内容?
3.出示课件:(图片)草原风光。
欣赏草原风光,引导学生在欣赏图片中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然后进行下文的学习。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1.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出示课件:课文选段。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并提问: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重点理解“洒脱”。
(1)“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语?(自由、无拘无束……)
(2)感受“洒脱”:没有红绿灯的规则,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的翠色欲流,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令多少人向往呀!
(3)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
三、感受“人情美”。
1.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蒙古包,感受“人情美”。
2.出示课件:自读要求。
自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勾画: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特点?用“ ”画出来。
(2)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用 “ ”画出来。(小组交流)
3.预设:
A.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
师: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他们的衣襟和裙带随风舞动。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4)指名读,再齐读。
B.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人们相见的情形?猜想他们在说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了什么东西来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给“我们”提供吃的、喝的,蒙古族同胞还不忘以歌助兴。主宾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D.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哪些?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族同胞最喜爱的传统项目,他们能骑善射、能歌善舞。
E.深情话别
(1)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响起。
(2)师: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主客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族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族舞蹈依然回旋不已。主客双方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分别的成语)
这正是——(出示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设计意图:
带学生体会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进一步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光令人陶醉,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蒙古族同胞和汉族人民尽情联欢、深情话别的场景更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记住这美好的时刻。
2.生活中,你有过与别人惜别的经历吗?和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丁 香 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缀、幽”等11个字,会写“宅院、幽雅”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
品读句子,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各种花的图片,最后展示丁香花。
师: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了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丁香结》,看看作者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情感。
设计意图:
初步了解各种花的特点,为最后的“小练笔”作准备。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出示课件:作者简介。
宗璞,1928年生于北京,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中篇小说《三生石》。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散文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以便引出主题,因此这个环节可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可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理解重难点作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出示课件:生字。
师指导书写“缀、幽、雅、案”等字并组词。
3.出示课件: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笨,不聪明,不灵巧。
愁怨:忧愁怨恨。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课件:带着问题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丁香结”,文章哪些地方提到了“丁香结”?(2)作者写“丁香结”之前,用较多的篇幅写了什么?
2.指名读第1~3自然段,出示课件:
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它们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和宅院里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城外校园里的丁香花;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我”住的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3.出示课件:文章结构。
赏丁香(第1~3自然段):着力描摹丁香花。
悟丁香(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
在学生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学生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请学生说说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
本环节,先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喜欢的原因,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体会丁香花的美及丁香花高雅的品性。
2.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豁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赋予了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丁香结》。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可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学习“赏花部分”,赏析优美语句。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一)。
(1)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在作者描写丁香花的语句中,你感觉哪些比较优美?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调动了哪些感官?赋予了丁香花怎样的品格?
2.学生自学交流。学生汇报优美句子。
3.出示课件:优美词句讲解分析。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描写了丁香花的可爱。星星的比喻写出了丁香花的样子。)
(2)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①你从这段话中知道了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人们在夜色中能辨出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②仿照这段话的开头,补充下面的句子。
阳光下的野菊花,黄的 ,白的 。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丁香花的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4.出示课件: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呈十字形,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5.从感官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视觉、嗅觉)作者赋予了丁香怎样的品格?(灵动优雅、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3自然段。
三、理解“悟花部分”,总结主题内涵。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二)。
指名读第4~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小组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出示课件。
(1)雨中的丁香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指名回答)
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描写出雨中丁香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丁香为什么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①雨中的丁香妩媚、朦胧,颜色交融,犹如一幅线条模糊、柔和婉约的印象派画作。
②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丁香“化”入雨中的场景使象征愁心的丁香花更加凄楚动人,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作者理解了古人常将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的原因。
3.出示课件,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把花蕾丛生的丁香比作人的愁心,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4.研读第5、6自然段,出示课件:古人为什么有丁香结的说法?
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5.理解文章结尾语句,出示课件: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作者思考后的感悟: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6.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
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使学生深入体会“丁香结”的深刻含义。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教师总结。
丁香的淡淡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不顺心的事是正常的,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的有益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人生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去感受如雪丁香的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朦胧的丁香结,去体会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全文,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五、小练笔。
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各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文章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特点,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追求。请你也选择一种花,调动各种感官去具体描写它的特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 丁 香 结
赏丁香(第1~3自然段):城里、城外校园、屋旁
悟丁香(第4~6自然段):丁香负担着愁怨,人生有“结”才不会平淡无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诗词三首
第 一 课 时
《宿建德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德”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诗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古诗所蕴藏的情感,感受“诗眼”在古诗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根据课文插图想象诗人看到、想到的景色,体会诗歌所蕴藏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诗人所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忧愁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词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呢?(出示课件:音频,古曲)一段优美的音乐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诗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诗词三首”(板书题目),现在学习第一首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古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我们一起读一读。
2.解题: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在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古诗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
设计意图:
由背诵积累的古诗词导入,既复习旧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把这首诗多读几遍,要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把生字读准,把诗句读通。
2.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
出示课件,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注意节奏。
3.大家齐读《宿建德江》。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或字典理解诗义。
2.出示课件: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移舟:划动小船。 泊:划船靠岸。
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3.小组讨论说说诗意。
设计意图:
理解了古诗的意思,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情感。
四、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孟浩然,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船停靠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描绘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学生自学再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看到的景色。(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幕低垂,月与人亲)
(2)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孤独、愁、凄凉)
3.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进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设计意图:
用朗读的方式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培养语感,体会诗情。
4.诗中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确,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读一读这行诗(日暮客愁新)。
5.体会作者的愁绪,出示课件:
(1)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的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
预设:(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
(2)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佳节思亲,而此时是什么景物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3)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还有人在干什么呢?想象一下,诗人此时正在干什么呢?
(4)现在我们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们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
①(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
②(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就好了)感到寂寞;
③(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孤人对月是何等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古诗。如果你们是诗人,你们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你呢?请同学们拿出笔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
抓住“愁”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诗人的处境,感悟诗情。
五、拓展延伸、情感朗读。
1.诗人虽置身于孤舟,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那是一个怎样的画面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2.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设计意图:
情感朗读,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
3.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出示课件:与月有关的古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设计意图:
引领学生赏析与月亮有关的诗句,鼓励学生多读多积累,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六、全诗回读,情感共鸣。
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完这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了孟浩然的知己,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腔愁绪。
七、拓展阅读。
孟浩然是著名的田园山水诗人,课下搜集孟浩然的诗,进一步了解孟浩然。
【板书设计】
第 二 课 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文化的魅力。
2.读准字音,理解古诗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品析诗句,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通过自学,逐字逐句解释,理解诗意,学会背诵。
【教学难点】
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了“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是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作者介绍,出示课件: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设计意图:
谈话式导入,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由朗读,理解诗意。
1.出示课件,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跳珠:跳动的珠子。
3.出示课件,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散开,还没来得及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
(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
(4)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注释自学交流,理解古诗的意思。
三、 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出示课件:插图。学生自学并讨论。
(1)古诗是怎样写出这些奇特景色的?(品味古诗中精妙的字词)
(2)同学们仔细观看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晴雨时奇特的景色。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学,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2.教师点拨,学生汇报,出示课件:
(1)黑云翻墨未遮山。
①“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腾、翻滚、涌动……)你感受到乌云黑压压的迅猛来势了吗?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来势汹汹翻滚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读出气势。
(2)白雨跳珠乱入船。
①“乱”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急、雨大)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
②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倾盆大雨、狂风骤雨……)作者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
③感受“跳”字蕴含的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喜欢这句诗,直到后来重游西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卷地风来忽吹散。
①“忽”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雨来得快,下得大)体会诗中狂风的急,可更深一层地感受到狂风过后,西湖景色带给诗人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①齐读这一句,想想如果这时你站在望湖楼上,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色。
(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雨后西湖的美)
②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美景中。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诗句看到的景色。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作者描写的美丽景色。
四、回归整体,背诵全诗。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读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对雨后景色的陶醉,齐背全诗。
设计意图:
引导背诵,在诵读中感悟西湖在六月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1.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个描写雨的诗句,你们想看吗?
- 出示课件: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
——陆游《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李攀龙《广阳山道中》
你们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和老师一起大声朗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累同类古诗的习惯。
六、课堂小结。
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传诵的经典,希望同学们今后能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 遮
白雨 乱 雨(大、急)
风 散 晴(奇特之美)
湖楼 水如天
第 三 课 时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鹊、蝉”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
3.背诵这首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背诵学过的两首古诗。
2.唐诗宋词是传统文学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3.解题,出示课件: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即黄沙岭,在今江西上饶的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作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因贬职在黄沙岭闲居多年,因此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设计意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欲望,可以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出示课件。
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读得真棒,要把这首词读好,我们要注意什么?(停顿和重音)
3.自由读。
4.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如果能自己把每句话的意思弄懂,那就更棒了。
设计意图: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熟读中感悟词的意境。
三、再读词,理解词句意思。
1.默读,自主理解词句,出示课件。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如借助注释、看图、联系前后句等)
(2)不懂的地方反复多读几次。
(3)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设计意图:
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体会美景,写作指导。
1.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在一个夏天的晚上,词人来到了黄沙岭的一条小路上,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提示: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句,结合词人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把当时的画面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
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
2.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4.教师点拨。
(1)品读上阕。
出示课件: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①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②别枝:横斜的树枝。
③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他们在说些什么呢?
同桌之间试着说说。(提示:丰收、老百姓的生活等。)
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读这部分时要体会词人的喜悦之情。
④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
⑤你的脑海里呈现出一个怎样的画面?
⑥联系作者当时的心境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下阕。
过渡: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是啊!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让人感觉像是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
①出示课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学生交流画面,教师指导朗读。
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体会词人路转溪桥忽然看见旅舍的喜出望外之情。)
陆游有两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想象词人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词人的喜悦。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词人的心情、感受,体会词人的心理活动。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3)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让我们一起再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4)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儿。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词人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意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
2.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首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手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手法。
【板书设计】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稻子
闻到的:稻花香
听到的:蝉鸣、蛙声
4* 花 之 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诵,感悟花的奇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花热爱自然、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奇特的想象。
【教学难点】
从“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人类尚未完全领悟”中体会花的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各种花的图片。
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花给你们留下的印象。你们能说出几个关于花的四字词语吗?(预设:花红柳绿、花开富贵、花前月下……)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花的课文。(板书:花之歌)
设计意图:
出示美丽的花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
出示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感悟。
(一)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朗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2.读“阅读链接”中的《杨柳与水莲》,找出想象奇特的地方,分析选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找出有哲理性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花的精神。
(二)学生交流讨论。
1.课文把花比作了什么?
2.请学生说说《花之歌》与“阅读链接”中《杨柳与水莲》想象奇特的地方,分别运用了哪些手法。
3.让学生思考“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人类尚未完全领悟”这些有哲理性的语句。
(三)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1.课文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亲友交往的礼品,婚礼的冠冕,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花之歌》和《杨柳与水莲》想象奇特(请学生举例),都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来写;都具有高尚的品格。
3.“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指花具有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的情操,是一个天使的形象。“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是对人类中有些人没有高尚情操自私狭隘思想的批判。
设计意图:
抓住“阅读提示”中的问题,适当加入其他的问题,层层引导,层层深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你们是否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
-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大自然(植物、雨、雪、雷等)的美好,用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小组交流)
2.总结全文:花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令人陶醉的。让我们以它为榜样,做一个高贵的人、谦逊的人。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己来介绍大自然,进一步学习联想的方法,为习作作准备。
【板书设计】
4* 花 之 歌
花 奇特 (比喻、拟人、排比)
热爱自然、无私奉献、追求光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变形记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展开丰富想象。
2.有条理地记叙变形后的经历、生活,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3.根据别人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变形的经历写得详略得当,写得形象生动,写出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多种写作方法把变形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或纸质阅读材料。
学生:读一读关于变形的文章,收获一些写作灵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能发挥想象,写出自己变形后的经历,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朗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片段,引出习作的主题。
过渡:同学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次习作的主题了——变形记。其实,《变形记》是一篇非常有名的小说,作者是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接下来,老师就给你们读读小说开篇的一段文字,它讲述的就是一次不可思议的变形经历。出示课件: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仰卧着,那坚硬的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他那许多条腿真是细得可怜,都在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我出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他的房间,虽是小了些,的确是普普通通人住的房间,仍然安静地躺在四堵熟悉的墙壁中。在摊放着打开的衣料样品(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的桌子上面,还是放着那幅画,这是他最近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装在漂亮的金色镜框里的。画的是一位戴皮帽子围皮围巾的贵妇人,她挺直身子坐着,把一只套没了整个前臂的厚重的皮手筒递给看画的人。
小说中的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的世界彻底改变了,他经历了哪些事?同学们如果感兴趣,可以课下找来这篇小说看一看。今天,我们也来当小说家,写一写我们自己的变形记吧!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谈谈对“变形”二字的理解。
二、初探文本,交流方法。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上的引导、提示文字,分组讨论。
思考:(1)什么是变形?应该怎样选择变形对象呢?(2)写变形,要突出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1)变形就是自己变成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既可以变大,也可以变小。这里对变形的对象没有限制,但是在写作时,还是要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事物来写,否则就无法将变形后的内容、细节写得生动。另外,还要突出“趣”,要选择自己觉得能写得轻松有趣的对象来写。
(2)课本上提到“变形后,你生活的世界将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写变形,就要突出这一点。变成什么,就要站在某物的角度去写,要写得“像”,突出特点,而不要站在人的角度,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一点。
3.创设情境,引导“变形”。
过渡:大家想好了吗?如果你们也有一次可以变身的机会,你们最想变成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说出他们想变成的东西,如雨滴、大树、虫子、云朵等。可将大家的想法做一个统计表,一是让学生了解都想变成什么,可能会有一些有趣的发现。二是引导学生不要都写一些常见的内容,避免千篇一律,要有独特的想象。
示例:
变形对象 | 人数 | 变形对象 | 人数 | 变形对象 | 人数 | 变形对象 | 人数 |
小鸟 | 荷花 | 路灯 | 汽车 | ||||
猴子 | 蚂蚁 | 白云 | 大山 | ||||
微风 | 小溪 | 石头 | 彗星 | ||||
柳树 | 蒲公英 | 大象 | 电脑 |
三、发挥想象,完成初稿。
1.学生发挥想象,确定重点内容,运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
2.学生朗读所写片段,其他学生听一听、评一评。
过渡:同学们写完了吗?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完后我们再来评一评,看他们是否写得形象,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
预设:先让学生写出一个小片段,在课堂上比较。而且通过读、评学生所写的小片段,能发现问题,比如有的同学可能根本没有写出变形对象的特点,或者太过平淡,读来没有意思。此时可以及时指出,在接下来的写作中改正。
3.根据交流内容,完成初稿写作。
【板书设计】
变 形 记
习作内容:我是一只蚂蚁 我是一盏路灯
我是一只小鸟……
习作要求:发挥想象,写你变形后的经历。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对照要求,检查习作。
2.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
3.养成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习作方法指导。
1.出示课件:写作方法学习。
2.学习本单元课文中使用过的联想的手法,然后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佳作欣赏。
出示课件:习作成果讨论学习。
【优秀习作】
我是一株小草
我是一株小草。虽然没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牡丹那样雍容华贵,但是我默默无闻;虽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那样亭亭玉立,但是我坚忍顽强;虽然没有“花开万点黄”的桂花那样馥郁芬芳,但是我无私奉献……①
春天来了,春雨姑娘轻轻地敲击着柔软的泥土,召唤着我破土而出。②我在深深的地下使劲地钻,终于把尖尖的小脑袋露了出来。③这个世界可真美啊!晶莹的露珠向我眨眼,悠悠的白云和我问好,我也热情地跟他们打招呼。不久,大地母亲便被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绿纱。
一天,雷公公来了,他吓走了柔弱的春妹妹,迎来了勇敢的夏哥哥。风婆婆也赶来凑热闹,唤来了倾盆大雨,把那些娇嫩的花儿都吓坏了!瞧,他们胆战心惊的,两只绿色的大手紧紧地抱着头。这时,我和伙伴们——这些不起眼的小草,昂起头,挺起胸,安慰这些比我们还高大的花朵。④当太阳小姐姐高高地挂在天空时,那些娇嫩的花儿抵挡不住夏日的炎热,都耷拉着脑袋。我们却抬头挺胸,支撑着她们。⑤就在这时候,大地母亲掀走了绿纱,披上了一件花花绿绿的新衣裳。
天气变冷了,夏哥哥出去游玩了,接来了温柔的秋姐姐。秋姐姐怕大家着凉,给大家发了新衣服。青青的苹果换上了红艳艳的外套,绿油油的稻田披上了金灿灿的大衣;而我们呢,套上了枯黄色的外衣。⑥我穿着新衣服,听着大自然的交响曲,闻着芬芳的桂花,静待冬伯伯的到来。
冬伯伯悄悄地来了,调皮的雪花弟弟在洁白的云朵上待不住了,飘飘悠悠地落了下来。不一会儿,大地母亲换上了银装。该去好好地睡一觉了,我悄悄地躲进暖暖的被窝,进入了梦乡……⑦
1.教师读佳作,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句段赏析,学生可以从好词佳句、想象力是否丰富、开头结尾如何、构思是否巧妙等方面去评价。
学生汇报:
①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特点。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
③“终于”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精神。
④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草坚忍顽强的特点。
⑤表现了小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⑥生动地写出了秋天里景物的变化。
⑦结尾自然,引人遐想。
总评:在这篇习作里,“我”变身为小草,经历了小草在一年四季里的变化,表现出了小草默默无闻、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记叙,条理清晰;结尾自然流畅,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三、点评习作,修改誊写。
1.学生完成完整的习作,投影出示几篇典型的习作初稿,师生集体修改。
评议重点:(1)是否发挥了丰富的想象;(2)是否突出了重点;(3)是否写出了变形对象的特点;(4)有哪些优点可以借鉴。
2.学生自己尝试修改习作。
修改重点:(1)改正错别字、错用的标点;(2)改正读不通顺的语句;(3)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具体,哪些地方可以删去。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互助修改评分。
4.出示课件,小组推选佳作进行朗读展示,教师点评。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总结本次想象作文的关键词:“像”“个性”“趣”。
小结: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交流和写作,我发现大家的想象力特别丰富,写出的文章也特别有趣。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写法技巧做个小结吧!写想象作文,一是要写得“像”,要设身处地地想想自己变成了什么,自己对所变的事物熟不熟悉,然后再细致地描写,突出细节,以显出特点。二是要有“个性”,我们虽然变形了,但这个“形”依然“故”我,即把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品质赋予到我们所描绘的形上,也就是说描写的对象也要有个性特点,而这些个性特点往往是我们自己个性的折射。三是要有“趣”。变形本身就是件有趣的事,大家一定要把习作写得生动、有趣味。
【板书设计】
习作:变形记
要学习的 要避免的
1.好词佳句 1.空洞不实际
2.想象力丰富 2.消极因素
3.构思巧妙 ……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学习排比这一修辞手法,交流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与作用。
3.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使用分号。
4.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5.背诵古诗《过故人庄》,感受田园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教学重点】
1.掌握阅读的方法,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掌握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并进行仿写。
【教学难点】
想象《过故人庄》一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其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课时目标】
1.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会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
2.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学写排比句。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教师提示阅读方法,激趣导入。
导语:同学们,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它能带给我们丰富的知识,放松我们的身心,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不仅要乐读,还要善读。怎样做到善读呢?那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
2.以课文《草原》和《丁香结》为例,教导方法。
(1)阅读的时候,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明确: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首先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开去。比如阅读老舍的《草原》,读到课文中主客相聚与惜别的场景,就可以联想生活中自己与人相聚和惜别的场景,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
(2)阅读的时候,还要能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
明确: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的是多方面的,可以结合文章的体裁、抒发的情感、运用的写法来联想,也可以进行移情分析,来拓展联想的广度和深度。比如,阅读宗璞的《丁香结》,我们可以想到宗璞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作家写丁香结的作品;读懂了课文中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可以想到其他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这些植物象征着什么,由这些植物想到人生的追求。
3.学生分组自主交流,小组推选代表在班级汇报交流成果。
交流示例:比如我在读《丁香结》这篇文章时,就想到了我挺喜欢的一种花——桂花。我喜欢的最主要原因是桂花香甜了我们的生活。每当桂花盛开的时候,家乡的空气中处处都弥漫着一阵阵芳香,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我喜欢的另一个原因是桂花朴实无华。这主要表现在桂花很小,总是隐藏在树叶当中,从不招摇,却默默地散发出馥郁的清香。我还从作者描写丁香的方法中受到启示。假如我要写桂花,我也会写几处不同地方的桂花,如家乡的桂花、学校的桂花和马路边的桂花。它们不管是外形,还是给人的感受都会有一些差别。写桂花时,我会从花的形貌、色彩、姿态、气味等多方面去展现桂花的魅力。
4.教师小结。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汇报,我真是十分佩服,大家竟然有这么多独到的发现,可见大家仔细阅读了,认真思考了,积极交流了。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充分运用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方法,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词句段运用(1)。
1.自然过渡,引出排比句。
过渡:经过“交流平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阅读时要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并掌握了“想开去”的方法,现在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句式——排比句。我先给大家读读我喜欢的几个排比句吧!出示课件(教材P13排比句)
2.学生讨论排比句的作用、特点。
预设:由教师刚才读出的例句自然过渡到对排比句的作用和特点的学习,引导学生说说他们听完上面两个句子的感受。如:
生1:我觉得排比句更顺口、更流利,而且几个分句的句式、结构几乎一样。
生2:我感觉排比句听起来更优美、更有气势。
生3:排比句更能表现作者对花和美的赞美。
教师小结: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运用排比可以使语言结构整齐匀称,韵律铿锵有力,增加语言的形式美和音律美。
3.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例句,具体体会排比句的特点。
4.教师拓展一些例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排比句在不同语境中的作用。
(1)他的品质是那样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那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那样纯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深沉和宽广。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4)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妈妈。
思考:这四个排比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句是写人,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人,可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感人。第二句是写景,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形象生动。第三句是说理,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第四句是抒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5.仿写排比句。
过渡:原来排比句有这么多作用啊!如果我们能写出精彩的排比句,那么对写作文肯定很有帮助。下面,就请同学们也试着写几个排比句吧!写的时候要注意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
6.指名朗读所写的排比句,写得好的句子,教师可抄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欣赏。
三、课堂回顾。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交流了一种提升阅读水平的好方法——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还欣赏了许多精彩的排比句,感受到了文字与修辞手法的魅力。大家的表现非常好,尤其是小组交流的环节,同学们展示了积极的合作意识,每个小组都归纳得很丰富、很精彩。这同时也说明大家在平时的阅读和学习中真正用了心,这个习惯还请大家一直保持下去。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运用本课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篇课文,将自己所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2)学生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排比句。
第 二 课 时
【课时目标】
1.了解分号的作用,学习正确运用分号。
2.了解路牌的拼音特点,能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3.学习古诗《过故人庄》,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4.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2)。
1.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自然过渡到分号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排比句,还进行了仿写。大家写的句子还在吗?请大家拿出来再读一读。我来问问大家,有人在句中使用分号了吗?(如果有学生举手,请他说一说为什么用分号。)大家再看看课本上的三组例句,会发现在第二组句子中,描述漓江的水时,使用了分号,而其他两个句子没有使用。它们都是排比句,为什么有的用分号,有的不用呢?我们今天就来学学分号的用法。
2.引导学生结合例句体会分号的作用。
(1)了解停顿,学会朗读。
过渡:分号和顿号、逗号一样,是句内停顿符号,但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用数学上的大于号来表示它们在标明句子内部停顿的层次关系:分号>逗号>顿号。现在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句子,读好顿号、逗号、分号不一样的停顿。
①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②下课了,大家在大青树下跳孔雀舞、摔跤、做游戏,引来了许多小鸟,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
小结:同学们刚才读得非常正确,分号是句内最长的停顿,表示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什么是并列分句呢?简单说,如果一个比较长的句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小句子组合而成,这些小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是并列的,它们就叫并列分句。如上面的第一个例句,在第一句话中,有两个分句,而这两个分句分别是由两个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的小句子组成的,它们就是并列分句。分析第二个例句也是如此。
(2)走近分号,了解分号的作用。
过渡:那么,在哪些情况下用分号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的几个例句,大家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①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②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③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明确:当我们进行不同事物间同类状况的类比时,可以用分号;当我们描写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时,也可以用分号。可见,一般用逗号无法表达清楚句中并列分句关系的,都可以用分号。
3.结合实例,懂得不能滥用分号。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明确:这句话中冒号后的五个小分句是并列关系,但很简单,所以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可见,分号是比逗号稍大的句中停顿的标志,一般分句中没有使用过逗号的,分句之间不必用分号,用逗号就可以了。
◆用法小结,巩固积累。
(1)让学生小结分号的用法。
(2)出示《分号歌》,巧记分号的用法。
并列句子肩并肩,不分主次紧相连。如用逗号隔不开,可用分号站中间。
二、词句段运用(3)。
1.谈话引入。
过渡:同学们,在等公共汽车的时候,你们是否注意过马路边的路牌?那些路牌上的地名你们是否认识呢?不认识也没关系,因为路牌上都标注了拼音。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怎样用拼音正确拼写地名和人名。
2.教师出示课本上的路牌图片,学生观察后交流地名的拼音特点。
预设:路牌在生活中较常见,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提示学生观察的重点是地名中的拼音标注。
学生交流示例:
生1:这些路牌中有些汉字我不认识,但是借助拼音我知道它怎么读。
生2:我发现这些地名的拼音都是大写的,并且都没有标注声调。
生3:这些地名中有的拼音是连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写的,也有的是分两部分来写的。
3.教师补充资料,引导学生掌握给地名和人名标注拼音的方法,学生交流学习。
过渡: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地名在标注拼音时有一些特别之处,其实《汉语拼音方案》中对中国地名和人名的拼音标注做了明确的规定。大家读一读上面的资料,然后自主交流体会。
4.教师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小结:用拼音拼写人名和地名,除了掌握相关的拼写规则外,还要注意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相关事物,这样便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加深理解。
三、日积月累。
1.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导语:在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虽然诗里作者在诉说“愁”,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日暮图景。孟浩然是有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在他的笔下,一山一水,一花一草,都显得格外可亲。“一切景语皆情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诗作,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下面的图画。
(1)欣赏画面:茂密的树林围绕整个村庄,隐隐约约的群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2)学生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宁悠闲。
2.研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生自读《过故人庄》,借助字典扫除障碍,读通诗句。教师讲解难理解的字。
[过]拜访。[具]准备,置办。[合]环绕。
[郭]古代城墙有内外两重,内为城,外为郭。[轩]窗户。[场圃]场,打谷场、稻场;圃,菜园。[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2)朗读理解,相互交流。
①自读感悟,尝试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小组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质疑问难。
③班级交流,质疑解难。
A.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吗?(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B.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主人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我们”约好明年再来喝酒、赏菊。)
C.乡村的风景如何?给你怎样的感觉?(风景优美,有绿树、青山、庄稼地。给人幽静、淳朴的感觉。)
D.看看课本上的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如:今年的农事如何,家人的身体情况,平时的趣事,等等。)
E.从最后一句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预设:因为在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基本赏析古诗的方法,所以在讲解这首诗时可简单处理,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3)想象画面,带着作者的感受朗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师生合作等形式朗读。)
3.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搜集孟浩然的其他名句、名篇。
(2)搜集其他田园诗。
四、课堂回顾。
教师总结教学内容。
小结: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分号的作用,了解了路牌上地名的拼音特点,还学习了一首田园诗。关于标点符号,大家一定不要忽视,在平时的写作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很重要,而分号又是特别容易用错的一种。相信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不会再用错了。这节课的古诗,老师讲解得少,同学们交流得多,通过自己交流得来的知识一定印象更深刻。现在我们完成了第一单元课程的学习,大家课后还是要多积累、多思考,把这个单元的重点知识都牢牢掌握。